2011-10-22来源:宁波晚报阅读数:652
“先锋杯”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颁奖现场。张柯/摄
“我们中国服装和欧洲服装‘打仗’,目前只是在拼苦力上稍有优势,极多数品牌还没走出国门发布,没有大投入的设计,更没有大规模的形象推广。”昨天,在宁波举行的2011中国服装论坛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张喆提醒,“中国服装业今后的‘爆发力’在哪?关键要提升软实力!”
张喆将全世界服装业态发展趋势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量体裁衣为特征的裁缝业;第二阶段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成衣业;第三阶段以设计创新与品牌经营为特征的时装业;第四阶段为利用品牌效应、向外延伸拓展的时尚业。“大多数宁波甚至于中国服装企业,目前尚处于成衣业阶段,个别企业虽已进入时装业阶段,但离时尚业阶段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那么,各个发展阶段、各业态下的服装企业竞争力重点在哪?张喆分析,裁缝业靠手艺(质量)+客户关系取胜;成衣业靠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成本)+销售渠道取胜;时装业靠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取胜;时尚业靠品牌形象+客户服务取胜。
“如果说,成衣业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成本,靠成本来赚钱;那么,今后时装业靠设计来赚钱,时尚业靠形象来赚钱。”对大多数服装企业而言,若不在设计上大投入,那凭什么赚时装设计钱?若不在品牌形象推广方面有大投入,怎么又能在时尚产业中赚钱?
“回顾去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运行,呈现出增长放慢、规模徘徊;出口稳定、内销增长;青睐品牌、热衷创新;人工紧缺、效率提升;贡献依旧、企业转内等五大特点。”昨天,宁波市服装协会会长李如刚告诉晚报记者,处在“后危机”时代的宁波纺织服装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核心基调。
据昨天首发的《2010/2011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披露,去年我市服装产业实现了良性持续的发展态势:产量增速接近金融危机前水平,利税持续“V”字反弹,产销速增恢复历史高位,设备不断进行更新等。全市16682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近50万。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08.9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15.08亿元,在中国服装生产板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宁波服装产业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招工难、成本上涨等制约因素,而国际时尚品牌大规模登陆、内销市场竞争激烈等现象更加突出。对此,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若明表示,“今年,人民币的升值和资金链的紧张,使大量外贸出口型企业和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为应对目前的困境,许多企业从被动接单向主动研发转变,走上了自主设计、自主研发之路。”
事实上,维科、申洲、雅戈尔等企业正在开发利用大豆、蛋白质、蟹壳素、汉麻等生物质纤维,为纺织面料以及成衣的升级换代创造条件。目前又在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尝试开发海藻等纤维,今后可应用于服装和家纺。
张喆举例,杭州女装“江南布衣”已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法国巴黎等地成功开出专卖店。这对宁波女装、男装等来说“探了路”。中国服装品牌“军团”要想大规模出击海外市场,更需凭借创意设计、大规模形象推广、人性化售前售后服务来争夺市场。
中国服装业今后的“爆发力”在哪?“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思维创新,‘爆发力’在于企业对于软实力的投入,在于企业对于知识与智力的尊重与投入”。张喆坦言。记者 陈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