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8来源:金融界阅读数:804
9月20日,“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宁波举办,“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也同日出炉。从这个排行榜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脉络,透射出我国有很多企业具备了以这一模式走向全球的实力,实现双向国际化。
内生的“三大动因”正在发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也正成为中国企业的发力点。有了方向和目标,如何实现?
“三大动因”将加速
中国企业“走出去”
当下,在国家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导向下,一系列区域性规划陆续出台和实施,推动了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得到大幅提升,也带动了一批重大总部型项目的落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我国总部经济理论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分析认为,三大动因将加快我国企业以总经济模式“走出去”。
他总结的三大动因包括: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从提升国家竞争力角度看,我国应加快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增强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内集聚的大量民间资本,迫切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新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8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0多万家分支机构,2010年创造增加值约占全球GDP的1/4,实现了全球70%以上的贸易额,掌握着全球企业93%的知识产权、90%的国际直接投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不少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进行跨国经营。但目前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跨国经营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今年我国内地共有136家进入“福布斯全球2000强”,远低于美国的524家和日本的258家。许多本土跨国公司主要目标市场仍在国内,跨国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全球性企业品牌。
“我国应支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取得全球资源配置的更大收益,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努力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上升为主导者。”赵弘表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
可选择“三种路径”
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产业功能在不同空间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是总部经济的核心。赵弘告诉记者,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地区总部等,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经济链条,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
企业通过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赵弘建议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加快推动企业从“产品走出去”转变为“品牌走出去”、“渠道走出去”、“基地走出去”,乃至“研发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企业规模实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上升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
在赵弘看来,中国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可通过三种全新的路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强化对各类分支机构的管理、组织与协调;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对全球生产、销售、融资、品牌等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配置。
记者了解到,在这三种新路径中,通过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企业全球扩张,是企业跨国布局的最高级形态。
据介绍,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总部负责制定总体战略规划,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和渠道;地区总部承担相应区域管理决策职能,负责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契约或资金控制供应链成员企业;工厂、生产基地则主要负责核心部件的生产;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由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完成。
“我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应积极探索通过全球供应链实现资源的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从而实现最佳收益和最佳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赵弘建议。商报记者 方彬楠
中国企业通过总部经济模式
“走出去”三大路径
1. 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 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强化对各类分支机构的管理、组织与协调。
3. 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对全球生产、销售、融资、品牌等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配置。
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前十名
北京 88.66分
上海 86.35分
深圳 75.81分
广州 74.27分
杭州 62.92分
天津 59.34分
南京 57.62分
成都 54.38分
武汉 52.15分
宁波 52分